青岛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“专业负责人说专业”专题汇报会

发布者:党委办公室 发布日期:2025-07-23 浏览次数:

7月23日,青岛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“专业负责人说专业”专题汇报会顺利召开。学校教学督导专家韩明暖、王林山、刘华义、徐树英教授,学院副院长刘晓燕及各专业负责人,围绕知识产权、应用心理学、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研讨。各专业负责人从专业概况、教学实施、师资队伍、学生发展等维度全面阐述专业内涵与特色,并现场接受专家指导,为专业建设注入新思路。

一、专业负责人深度解读育人体系

知识产权专业负责人刘蕾指出,该专业以“服务区域创新,培养实务人才”为核心定位,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律基础与知识产权管理实务能力。通过构建“案例教学+模拟法庭+知名事务所实习”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,保障学生熟练掌握专利、商标、版权等实务处理技能。此外,专业与地方部门、律所共建的实践平台,以及“双师型”师资队伍,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
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武传伟从多方面详细介绍专业发展。该专业特色在于平衡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与心理咨询、心理测评、团体辅导等实践技能培养,并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,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心理健康状况。“理论-实训-实习”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,校内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外机构共建的多层次实习基地,结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。毕业生在教育、社区、企业EAP等领域发展路径清晰。

社会工作负责人宋文芳强调,专业立足服务地方,以实务为本,聚焦基层社会治理。人才培养方案紧扣社会需求,构建了融合社会工作理论、价值伦理与实务能力的课程体系。教学实施中,项目化驱动和“校社联动”模式成为亮点,与地方街道、社工机构共建的实践基地,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地化实习机会。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一线服务经验,学生在参与社区治理、扶老助残等项目中收获成长与认可。

二、专家精准把脉,助力专业升级

听取汇报后,与会专家对三个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初步成效予以肯定,认为各专业定位清晰、特色初显、培养路径明确,尤其实践教学环节扎实、师资配置合理,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。同时,专家们提出前瞻性优化建议:

1. 深化交叉融合:建议知识产权专业探索与学校工科优势专业的结合点,加强科技类知识产权实务课程;应用心理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可强化在社区心理服务、企业员工关怀等领域的协同培养。

2. 拓展高层次实践平台:鼓励各专业与更高级别研究机构、知名律所、大型企业或区域性社会服务组织深度合作,提升实习层次与学生视野。

3. 优化课程动态调整机制:建立灵敏的专业需求调研反馈机制,使课程设置及时响应政策变化、技术革新(如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服务的影响)和社会需求变迁(如老龄化对社工服务的需求),同时注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调整不宜过于频繁。

4. 持续深化专业调研:建议各专业深化面向行业、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调研,精准把握社会对人才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的最新需求及就业市场变化趋势,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内容,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晓燕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专家的精准指导,表示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认真梳理吸纳建议,持续优化专业布局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师资队伍建设,完善实践育人体系,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、扎实学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,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力量。

(通讯员: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英)